第(2/3)页 “目前……还没有。” “有卫星照片?” 李毅安追问,指尖的敲击停了下来。 “或者通讯记录?货运追踪?任何能做为佐证的东西?” 贾文涛缓缓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甘: “在劫持事件发生时,我们的侦察卫星刚刚从那一地区飞过去,他们是趁着侦察卫星的侦察空隙实施的行动,而且他们也关闭了GPS。 但阁下,除了他们,没有哪个国家会花这么大代价,冒着挑起外交争端的风险,去偷一台光刻机。” 他加重了“偷”字的语气,像是在说服李毅安,也像是在说服自己。 “法国方面是怎么说的?” “法国认为这只是一次盗窃事件,货主会向保险公司索赔的,当然这需要等到海盗释放伤残之后,保险公司完成评估后,才会进行。” 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李毅安拿起凉透的茶杯,却没有喝,只是看着飘浮的茶叶,忽然长长地叹了口气。 “那么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 他把杯子放回桌面,发出轻微的碰撞声,“至少眼下,卡不住他们的脖子了。”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静水,让贾文涛心头一紧。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比如启动应急预案,比如加强对俄国的技术封锁——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毕竟,这一直在做。 李毅安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望着远处的大海。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地板上,他这就样盯着大海思索了一会。 “通知商务部,重新评估对俄国的半导体材料出口限制,很多事情并不仅仅只是有了光刻机就可以的。” 光刻机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从晶原的生产到各种辅助材料的应用,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这恰恰是苏联所欠缺的。 “还有,让技术部门评估,俄国人获得光刻机之后,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对他们的技术提升的影响。 眼下,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 其实,在苏联芯片制程进入1微米这件事上,李毅安倒也不怎么紧张,因为……新一代的光刻机已经研制成功,它的制程是0.3微米。 即便是苏联获得了一台先进的光刻机,也不会对SEA造成太大的冲击。 况且SEA电子技术的先进是全方位。 比如在军用芯片上,SEA就是遥遥领先的,就像当年苏联认为晶体不能抗辐射一样,可实际上芯片也是可以做到防御EMP的。 这个技术,是SEA在十几年前开发的,芯片可以使用蓝宝石和其他绝缘材料衬底代替硅衬底;在碳化硅和氮化镓等高禁带材料上通过MBE分子束外延技术生长外延片也能有效抵御EMP;同时使用更坚固的SRAM代替常规的DRAM内存;后来又开发出使用贫化硼钝化层来保护芯片的技术,这种材料不会吸收核爆产生的快中子流; 早在十年前,SEA就推出了全世界最早的军规抗辐射芯片,而美国则是在七年前,通过技术交换引进了这一技术。 这正是西方世界最大的优势——在大多数时候双方都可以通过技术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而不是用无所不在的保密,扼杀了交流创新。 毕竟,每一个国家都有他们的技术优势,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才能够促进共同的进步。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身处西方阵营的sEA,正是通过技术交流,技术交换,引进专利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而很多技术都是以白菜价引进——毕竟,有很多技术在这个时代并没有显现出其价值。 至于苏联呢? 他显然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了,甚至,他还在靠密封盒的方式对抗辐射。 再加上生产领域的各种技术限制,可以肯定的说,苏联得到光刻机并不能让他们成为半导体强国——毕竟,那只是一台光刻机,至于想要靠着那台光刻机复制更多的光刻机。 “那根本就不可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