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1955年6月的大连,初夏的阳光已经带着灼人的热度。陈樾站在临时指挥部的窗前,望着远处正在开挖的巨型船坞工地。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从窗口灌进来,吹散了他桌上堆积如山的图纸。 "陈工,上海江南厂发来的电报。"通讯员小王急匆匆跑进来,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陈樾接过电报扫了一眼,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最大起重能力才200吨?这连泰山号的一个炮塔都吊不起来。" 他转身走向墙上的巨幅设计图,手指重重地点在图纸中央:"我们需要至少1000吨级的龙门吊,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窗外传来推土机的轰鸣声,陈樾的目光穿过飞扬的尘土,落在远处空荡荡的岸边。那里本该矗立着能够吊装万吨巨舰的钢铁巨人,可现在却只有几台小型起重机孤零零地立着。 "召集所有机械专家,明天上午开会。"陈樾突然转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要设计自己的龙门吊。" 第二天清晨,指挥部里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专家。陈樾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画出一个简易的龙门吊轮廓:"我们需要起重量1200吨,跨度60米,高度80米..." "开什么玩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拍案而起,"国内连300吨的起重机都造不出来!" 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陈樾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泛黄的照片:"这是鹰酱诺福克海军基地的1500吨级龙门吊。" 照片在专家们手中传阅,引起一阵阵惊叹。陈樾趁机调出科技系统中储存的详细图纸,在脑海中快速分析着可行性。 "我们可以分三步走。"陈樾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关键参数,"先解决主梁结构,再攻克起升系统,最后完善控制系统。" 会议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深夜。当最后一位专家离开后,陈樾独自留在会议室,就着昏黄的灯光开始绘制草图。窗外,海浪拍岸的声音仿佛在为他的笔尖伴奏。 六月底,设计工作全面铺开。陈樾将团队分成五个小组:钢结构组、起升系统组、传动组、电气组和安全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了最优秀的工程师,但进展依然困难重重。 "陈工,这个节点强度不够啊!"钢结构组组长老李愁眉苦脸地指着图纸,"按这个设计,主梁中部会下垂。" 陈樾盯着图纸看了半晌,突然眼前一亮:"用蜂窝复合结构怎么样?"他在草图上快速画出一系列六边形网格,"这样既能减轻重量,又能增加刚度。" 老李盯着草图看了半天,猛地一拍大腿:"妙啊!我怎么没想到!" 七月的天气越来越热,设计室里像个蒸笼。陈樾的衬衫后背已经湿透,但他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计算着承重参数。汗水滴在图纸上,晕开一片墨迹。 "陈工,鞍钢回信了!"小王兴冲冲地跑进来,"他们说可以试制我们需要的特种钢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