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怎么区分呢?” 说到这里,路明远停了一下,将目光看向了景致。 景致闻言,思索了片刻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也就是说通过靠读音的长短就可以区分这两个字的不同意思。” “对!” 路明远赞叹的点了点头。 “但这还不是真正的注音法。只能大概的说明某个字的发音情况。 而且呢,之后为了简化读音,简化识字的难度,这个长短音呢,也已经被淘汰掉了。现在已经不用了。 譬况法之后呢,就出现了真正的注音,读若法、直音法,还有我们现在正在大规模应用的反切法,也叫做切音。” 关于之后的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景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读若法:就是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比如《说文》有言:“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珣,读若宣”。 这种其实也很不准确。 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 如“诞,音但”,“中,音忠”。 这种方法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注音。其优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某个字没有同音字,比如“丢”,此时自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为其注音。 再一个,如果这个字有同音字,但是被当做注音的字可能会比注音的字更难认、难懂。比如用“嚭”注“仳”。 以上说的都是同音同调的注音。 其实还有一种类似于直音法的注音方法,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比如“刀:到平声”。 “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将“到”字的声调改变,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 这种注音法呢,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最后一种呢,就是景致最熟悉的,也是最常用的注音法了——反切法,又名反音、切音。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上字取其声部,反切下字,取其韵部和声调。 如:东,德红切。 红,胡笼切。 等等! 这已经和现代的拼音很接近了。 这边,路明远的话语也到了尾声,“有了反切法,理论上来说,已经可彻底解决注音问题了。 但是因为用作反切的上、下字实在太多了,我粗略统计过,我们的字典中一共有四百多个上字,一千多个下字,而我们常用的字也就五千左右而已。 也就是说,要先认识这一千多个字,才能认识其他的。 不过我听说,已经有人准备将这些统一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 “这个我知道。不过就算是彻底统一了,也还是不怎么方便。 反切法因为其特点,上下字必然声韵调交杂,也就是上字有声无韵、下字有韵无声。这样拼起来也很不方便。” 闻言,路明远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景致说的这些也在理。反正他自己用反切的时候,就经常拼错。没办法,读习惯了。 “这样吧,我问一下老师,看看他怎么说? 我记得老师偶然提起过,说是儒家曾经有过另外一套更简单的注音方法。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推广开。 你要是实在想做的话,我给你想办法弄过来,你参考参考!” “行!那你替我谢谢老师!”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