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 章 谁是你?-《别无奇书》


    第(2/3)页

    一屋接待的第一批游客是北京来的两对年轻夫妻,和徐泽远的年纪不相上下,院落的一层有一间公用厨房,可以自己买菜烹饪简餐,他们意外于这样一个僻静小镇还有如此别致的小院,尽管那时南方已兴起民宿文化,只是一屋打理的更干净、方便、现代化。傍晚,他们闲逛了一天后, 买了淀里的鱼和藕,自己料理,伴着满院的花香和晚霞享受美食和甜淡的时光,徐泽远送了他们一壶春茶,于是五个人攀谈起来,徐泽远大体介绍了西河淀的水系和徐家镇历史渊源,游客聊起了旅行心德,还有北京的发展,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提起北京,徐泽远突然觉得那个城市已经变得有些陌生,仅仅是一座承载过他的拼博和热恋的城市,且终将与自己绝别而一去不返,可他对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依恋。得知徐泽远在北京读书和工作过,几个年轻人便有了更多的话题,经济、金融、旅游、娱乐、生活,如何打拼,如何消费,天涯海北,无所不谈。第二天,旅客离开前和徐泽远互留了联系方式。

    圆满的完成了第一单生意,徐泽远对这个祖屋的经营和将来的生活似乎有了些不同的思路。阿闯入了账兴冲冲跑到徐泽远面前一副大获全胜的样子,

    远哥,这钱也太好赚了吧,一间房120,一年就十多万呀! 他应该叫徐泽远叔,可他更喜欢江湖上的称兄道弟——显得亲近。

    你怎么算的?

    一间房一天120,4间房,再乘以365天,乖乖,一年17万多的进账呀。阿闯数学学得不好,可按着计算器的指头上下翻舞,十分敏捷。

    扣除水电费了吗?知道淡旺季吗?房屋空置率呢?我回来总要住一间吧?还有你的工资呢?对了,维护也是要花钱的。

    阿闯被问得一惊一乍,

    这么麻烦。

    赚钱还有不麻烦的?

    你好好想想,把这些都算清楚了。

    那我可算不清楚。

    先把房间打扫干净,晚上我教你算账。

    打扫就打扫,算账我就不学了。阿闯想脚底抹油。

    回来,你要学得快,以后,我都交给你打理。

    真的?让我当老板?

    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

    能多拿工资不?

    让你拿大头。

    哥,我学,你说什么我都听。

    随着建设正式竣工、游客们陆续涌来,镇上的人们从开始的观望,到效仿徐泽远的做法,有的也开起了家庭式小客栈。凡登门讨教的徐泽远知无不言。

    这个春、夏徐泽远过得十分充实,阿闯则把打架的力气全部消耗在一屋上上下下的打理上,尽心尽力。镇子热闹起来了,专程游玩或途经中转的年轻人们,穿、戴着户外的衣帽踏在镇子的青石板街道上拍摄街景,泛舟在波光粼粼的淀水上采荷戏渔,生气勃勃的带动着徐家镇的人气和经济收入,给这一方土地注入了新的文化。

    一屋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光顾,房间不多,阿闯机灵又尝到了赚钱的了乐趣,一个人便能应付。徐泽远到清风寺和不悟辞行,他打算也去四处走走。南来北往游客说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而徐泽远受到的启发却是,也许上天眷顾,或许能和林近溪在旅途中重逢。此时的清风寺可以用香火鼎盛来形容了。接待徐泽远的是道乙,

    师兄,师父闭关了,不见人。此时道乙谦称徐泽远为师兄,不悟给徐泽远做了三皈,便也是徐泽远的归皈师了。

    闭关?这么忙的时节,闭关?徐泽远看了看寺里川流不息的游客和侧院内尚未完工的寮房扩建工地。

    哎,香火太盛也有烦恼。

    什么烦恼?

    师兄托人从山下运上来的砖瓦、钢材都堆在那儿了。

    怎么不开工,不是说要扩建寮房,给打七的居士住吗?

    法会不办了。

    为什么?

    依我说,就是来的人太多了,大呼小喝,吵吵嚷嚷,好多来找我们算命的,还有女菩萨拉着师父照相的,师父走到哪跟到哪,稻子也不敢去收了。罪过罪过。

    徐泽远看着道乙满脑门的烦恼忍不住笑了,

    道乙法师还会算命?给我也算上一卦。

    阿弥陀佛,我只懂因果,哪懂算命。20岁的道乙,纯静的像13、4岁但没有叛逆期的大人,

    徐泽远笑得更甚,见道乙有些愠气,方尽量收了收嘴角,

    道乙法师莫要烦恼,师父能想出好办法来。

    师兄找师父有急事?可写了便条递进去。

    不是急事,等师父出了关我兴许就回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