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胡惟庸案-《淮右布衣朱元璋》
第(3/3)页
因此,胡惟庸死后,其营党谋逆之案并没有终结,其后数十年间,朱元璋多次以胡惟庸党案为题大开杀戒。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有人告发李存义(李善长弟弟)与其子李佑,曾同胡惟庸谋逆。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是受胡惟庸指使。
恰逢此时,还不知收敛的李善长向信国公汤和借来三百士兵准备修宅子,汤和碍于情面借给了他。
可是,在当时调动三百卫兵可是大事,汤和不敢隐瞒,就把这个事给朱元璋说了,朱元璋大怒。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其妻等70余人被杀。
此外,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宋濂的孙子宋慎亦受牵连被杀,宋濂本人贬死四川茂州。
之后,朱元璋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此后,中国皇朝的“丞相”职位彻底消亡。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后一个敢向皇帝权威挑战的丞相,胡惟庸被动地改变了中国历史。
而李善长是受祸最惨的,不仅本人被赐死,还被族诛。所以,很多时候政治没有对错之分,只看站队是否正确。
李善长死后一年,郎中王国用为其鸣冤,由御史解缙起草《论韩国公冤事状》,疏中论道:
“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又何必为胡惟庸谋事,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如此!”
当时正值胡党株连,气氛异常恐怖,很多人担心王国用会招来祸事。但朱元璋看了奏疏之后,并没有做任何批示,可见在朱元璋心中也默认李善长是枉杀的。
综上,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朱元璋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