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纠错机制和惩罚措施-《最终诊断》
第(2/3)页
1879年起,提取自古柯(coca)叶的可卡因被用来治疗吗啡上瘾。1884年,后来享有盛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还在给他未婚妻的信中说,“小小一点剂量就已经能让我飘飘然欲仙欲死,并保持高效的工作和研究”。
弗洛伊德曾使用可卡因长达16年,雪茄是他用来提神的另一法宝。
到了1885年,美国制造商Parke-Davis出售吸食、注射用可卡因,并声称其产品能“让懦夫勇敢,令沉默寡言者雄辩”。
1886年第一瓶可口可乐的配方中,就含有古柯叶,其名字中的coca就得自古柯,瓶身上也标注了「美味」「提神」
一时间,可卡因被当作提神的神药,像学生使用聪明药一样被滥用。
在柯南·道尔的中,福尔摩斯就用“7%溶液”来提神:
歇洛克·福尔摩斯从壁炉台的角上拿下一瓶药水,再从一只整洁的山羊皮皮匣里取出皮下注射器来。他用白而有劲的长手指装好了精细的针头,卷起了他左臂的衬衫袖口。他沉思地对自己的肌肉发达、留有很多针孔痕迹的胳臂注视了一会儿,终于把针尖刺入肉中,推动小小的针心,然后躺在绒面的安乐椅里,满足地喘了一大口气。
1897年,德国拜耳药厂发明了海洛因,次年同样以「不会上瘾的吗啡」之名上市,还曾用作儿童镇咳药物。海洛因据称得名于德文,即女英雄之意,这唤起了市场的追捧。
与可卡因相似,海洛因也被广泛应用于为患者提神:那不勒斯精神病院的大夫说它有“持久的镇定作用”;俄国医生则用它驱散“灵魂的痛苦”;甚至登山俱乐部成员都在运动前服用,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兴奋和强大。
当时的海洛因广告和产品:问题已经被海洛因解决了
这些药物后来的故事广为人知。使用这些药物短暂“提神”,是人类寻找聪明药所走的一段弯路。随着合成化工的发展,聪明药的研发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新一代的聪明药
可卡因、海洛因之类神话破产后,1964年,罗马尼亚科学家久尔贾(CorneliuGiurgea)博士合成了第一个人造聪明药,将其命名为“吡拉西坦”(iracetam,2-氧代-1-吡咯烷乙酰胺)。
久尔贾声称,聪明药吡拉西坦将改变人类的进化轨迹,“人类将不会被动地等待数百万年让进化来赋予人更好的大脑”。
但是吡拉西坦最初并不是用来让人变得聪明的。
当时,久尔贾正在寻找一种能促进睡眠的药物。经过几个月反复测试,他拿出了编号为“6215”的化合物。作为一种助眠药,它非常安全,因为实际上根本没有效果。
,
幸运的是,久尔贾在临床试验中发现了它很有意思的副作用:志愿者服用一个月后,记忆力有了显著改善。有鉴于此,久尔贾创造了“聪明药”(nootropic)这个词,它由希腊语中的头脑和弯曲合成。
现在,「头脑弯曲」仍被赋予各种平面形象
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催生了很多衍生药物,包括阿拉坦、奥拉西坦等,和吡拉西坦一起组成了“拉西坦家族”(Racetams),都被用作认知增强的补充剂。
研究发现,拉西坦类药物能有选择地影响脑内谷氨酸受体。其中一种谷氨酸受体亚型N-甲基-D-门冬氨酸(NDMA)参与长期突触增强(LTP)的产生。LTP是突触可塑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反映突触水平上信息贮存过程,是记忆巩固过程中神经元生理活动的指标。
针对不同程度认知损伤,包括脑外伤、脑缺血、阿茨海默症、智力发育迟缓等的临床应用则显示,吡拉西坦治疗的个体在心理认知技能和思维功能上有高达30%的改善。
但是,即使是在发明几十年后,依然没有太多证据表明拉西坦族药物可以提高健康人的智力。FDA至今没有批准它作为药物或膳食补充剂在美国销售。
使用者的追捧,更多来自他们的主观描述。例如,一个名为曼萨尔·丹顿(MansalDenton)的播客主持人描述服用苯基吡拉西坦的效果,“服用之后,我的表达能力会变强,这样就能录制更多(播客)”。
在民间应用者的推动下,很多药物都被认为有益智作用。例如,用于治疗多动症的处方药安非他明哌甲酯,就以阿德拉(Adderall)和利他林(Ritalin)的名称被当作聪明药。
一种利他林片剂包装。多动症患者因无法保持注意力而需要服用利他林,它也因而被认为具有提升注意力的促智功效
它们在新闻、艺术、金融等工作压力较大的行业被广泛应用。硅谷和华尔街那些比拼脑力的“职业运动员”,更是不会放过。多数使用者都发誓说药物绝对有效。一项研究还发现,服用利他林的人会认为数学很有趣。
另一种被当作聪明药的是用于治疗嗜睡和调整轮班工作睡眠紊乱的2-[(二苯甲基)亚砜基]乙酰胺(莫达菲尼)。它的“提神”作用比咖啡因和尼古丁更为显著。在夜店和补习班,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不夜神”。
除了上瘾性、紧张、焦虑、失眠、脱发等一系列副作用,最令人沮丧的是,2015年的一项评估认为,这些人们当作聪明药的药物,对智力的提升可以忽略不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