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全世界都知道了,就我不知道?-《最终诊断》


    第(2/3)页

    常见的抗疟药物有氯喹、伯氨喹、乙胺嘧啶等,这些药物除了可以治疗疟疾外,也可能抑制骨髓,引起白细胞减少。

    抗惊厥/癫痫药物

    临床常用的此类药物包括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这些药物都有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多在用药1~3周内出现,因此在治疗中应及时查血象。其他症状有巨细胞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多与叶酸的代谢受影响有关。

    降血压药物

    1.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临床上医生比较重视的是卡托普利引起的咳嗽,卡托普利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几率相对较低,造成白细胞减少的主要机制可能与药物本身的骨髓抑制作用和药物所诱发的变态反应有关;

    2.甲基多巴,有发生轻度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伴有或不伴有Coombs试验阳性。也有报告血小板及白细胞抗体的补体结合试验阳性、Coombs试验阳性、抗核抗体阳性。上述这些变化,经停药后往往均可恢复。

    免疫抑制药

    吗替麦考酚酯通过干扰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使之不能形成DNA,抑制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以达到免疫抑制作用,为器官移植后抗排异反应药物。但其亦同时损伤人体其他正常细胞的生长,因此,可导致骨髓抑制。吗替麦考酚酯导致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7%~35%,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其中以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最常见。

    治疗精神障碍药

    包括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由氯丙嗪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一般发生在用药的前几周。氯丙嗪引起的这种不良反应比其他作用更强的抗精神药(如奋乃静、三氟拉嗪)更为多见。氯丙嗪还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至缺乏。

    ,

    我相信大家对这三个指标的应用都早已烂熟于心。对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区分,借助这三个指标也是耍的得心应手。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理解为这三个指标高了就是细菌感染,病毒感则淋巴细胞升高。

    但是真的是那样吗?当然没有那么绝对!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之中的许多特例。

    首先来说说白细胞

    1.流行性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JE)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JEV)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病初多在(10~20)*10^9/L,个别病例可达30*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至8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原发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百分比在50%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可达10%以上,但近半数学龄前儿童的异淋细胞比例小于10%。

    3.流行性出血热:1982年WHO会议曾建议将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伴有肾病的出血热总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此文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病名,以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相一致。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为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数在病初多正常,以后逐渐上升,多在(15~30)*10^9/L之间,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9/L以上。以中性多核粒细胞增多明显,核左移,可出现幼稚细胞,以类白血病反应为特征;异常淋巴细胞在病后1~2日内即可出现,于4~6日达到高峰,重症可大于15~以上。血红蛋白因血液浓缩而增高,红细胞数增高;血小板数降低,重症多在50*10^9/L以下,并可出现异型、巨型血小板。

    4.流行性腮腺炎: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高,分类检查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5.森林脑炎:由森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占70%~85%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6.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小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及肢体迟缓性瘫痪。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可升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