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双线操作-《最终诊断》
第(2/3)页
但对于小宇的医生们来说,让他们最终发现病情真相和理想治疗方案的,所依靠的显然不只是——在相关报道中,也有业内人士对这个案例大加赞赏,尤其是对于医生在上的坚持。
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常用临床思维,即尽可能用一种疾病解释患者的全部异常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小宇的案例正是医生对贯彻这一思维的典型体现——将患儿的血液系统表现与神经-肌肉表现联系在一起,避免孤立对待、分而治之,也避免了落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
也正是对于的坚持,让后来的医生能够避免继续在小宇的再障治疗本身上的纠结,能够跳出单纯的贫血治疗思维,更加全面地审视小宇的病情,并敏锐地把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表现联系在一起,得出可能是某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结论,并在进一步的基因检测中得到了证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拯救小宇和他的家庭的,并非是医生的,更重要的是医生对病情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一元论临床思维的坚持和对文献数据库、基因检测等现代诊疗工具的有效使用。
不过,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对于幸运的小宇来说,药品便宜也并不代表着治疗的方法便宜。
即使在本次的事件中,看似治好小宇的是4毛钱一片的维生素B2,但实际上无论是基因检测还是血液疾病的血液学、分子遗传学检测都不是便宜的过程,更何况起到最关键作用的还是付出了巨大成本被培养出来的医生。
所以,当事医生无疑是值得赞美的,但他最值得赞美的并非是或。小宇的前任主诊医师们也并非没有医德,而更可能是囿于经验、知识或临床思维的欠缺。
面对一个极其罕见的病例,要求任何一家医院的医生都能够给出准确的诊断和成本最低的诊疗手段,这本身并非一个科学的、现实的要求,将其他未能给出准确诊断的医生们扣上道德的枷锁,诉诸以、的帽子,则更属于错误的归因。
作为医生,我反对几毛钱治好病的宣传
对于小宇来说,病痛得到有效缓解无疑是非常理想的结果;对于当事医生,在抓住蛛丝马迹后发现疾病的真相及理想的治疗方案也是值得欣喜的。
但对于时下的医患关系来说,与这次事件中情况类似的一些报道所带来的影响就不一定理想了。
实际上,在过去的数年中,与这次新闻类似的的新闻报道并不少。甚至这些新闻并不是夸张的健康类谣言,而来自正规媒体的报道。
面对这样一则则标题夸张,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大量信息、医学知识和临床思维的新闻来说,业内人士和业外人士看到的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景。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类似的新闻中,有时候业内人士看到的是罕见病例——例如这次的的新闻,对于人数并不小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群体来说,能够通过廉价的维生素B2获得缓解的只是凤毛麟角;
有时候业内人士看到的是误解——例如10年前曾有一起一度沸沸扬扬的事件,在那次的新闻中,药物能够带来的只是疾病症状的改善却并非有效的临床缓解;
有时候业内人士看到的是对诊疗结果的过度重视及对诊疗过程的过度轻视——医生似乎应该在患者就医的第一时间就拿出足够廉价的药物,让患者不花一分就能满意而归。这样的期待只能说是理想的,实际上却是脱离现实也违背科学的。
但无一例外的,不管业内人士看到的是什么,很多能够看到的都只有和。
将一个个复杂的疾病个案和诊疗思路简化为,是对医学科学规律的漠视,也是对医务的不尊重,更可能是对其他患者的误导。
像小宇一样,能够通过补充维生素B2即获得有效缓解的再障患者是十分罕见的。新闻中也提到,类似的病例全世界只有2例,小宇本人很可能是国内首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