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有意思-《最终诊断》


    第(1/3)页

    ,

    【袁吴二老千古,既然医疗圈内人还是医疗文,就只转个吴孟超院士的讣闻,以示对二老的悼念】(人在手术室,自动发布)

    今日,当大家都在沉痛缅怀袁隆平院士时,又有一条噩耗传来:我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于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病逝,享年99岁。

    吴孟超从医78年,先后完成1万6千多台手术,救治近2万名患者。他于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师从裘法祖,精通“裘氏刀法”

    1922年,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5岁时随家人到马来西亚,8岁起跟着父亲半夜去橡胶园操刀割胶,并在华侨办的光华学校求学。

    1940年,国内抗战紧张时期,18岁的吴孟超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后因战乱无法赴延安,只能留昆明求学,决心以“读书救国”。同年入昆明郊区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求学。

    1943年,吴孟超与日后的妻子吴佩煜双双被同济医学院录取。

    彼时,我国外科泰斗裘法祖刚刚名扬上海滩,他成为21岁吴孟超的心中偶像。

    裘法祖归国后受聘于母校上海同济医学院担任外科教授。那时我国的外科仅限于做阑尾炎等一些小手术,而在德国就担任了外科主任的裘法祖从头到脚都能开刀,他还率先提出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奠定了今天医学里的专科概念。

    吴孟超怎么也没想到,后来竟因为自己1米62的身高而失去了留在裘法祖身边的机会。

    毕业时,吴孟超想留校做外科,教务主任因他个子太矮为由拒绝了他。这时,恰好第二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招聘,吴孟超被录取了。

    1952年,裘法祖随同济医学院整体搬至武汉,1954年,第二军医大学聘请裘法祖做兼职教授。吴孟超终于有机会跟在老师身边,他时刻留意老师的每一个动作,他的勤快很快引起裘法祖的注意。

    1954年至1958年,吴孟超从查房、检查病人到科研、开刀,一直与裘法祖在一起。

    4年的贴身学习,让吴孟超直接接触了裘氏刀法(以精准见长,手术时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尽量减少病人的创伤),“后来就学他的方法,基本上到现在,我的手术开刀方法风格都是他教的。”在吴孟超的眼中,裘法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对待病人却非常耐心负责,他曾亲眼看到老师趴在病床边观察患者的小便剂量。

    1958年,吴孟超翻译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同年组成了以吴孟超为首的旨在攻克肝脏外科为目标的“三人研究小组”。

    历经无数次失败,吴孟超和团队制成了犹如珊瑚般美丽的肝脏管道的铸型标本,在对肝脏血管的走向和分布规律了如指掌的基础上,提出了肝脏解剖学上的“五叶四段”的创新理论。

    曾因总手术成功率91.2%震惊国际医学界

    1960年,吴孟超主刀为一位中年女患者成功切除了肝癌,成了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的第一例成功肝脏手术。同年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次年,吴孟超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思路与新策略。紧接着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令世人震惊。

    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鉴于吴孟超的一系列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创新与成就,还为他拍摄了《向肝脏外科进军》的彩色纪录片。

    文革期间,吴孟超因是归国华侨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他随第二军医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自学中医,当上了“一根银针一把草”的赤脚医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