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9.坚持-《最终诊断》


    第(2/3)页

    “以前来院挂号、等候门诊、打印病史、付费都要排队,几次队排下来就过了一个多小时了,”周阿姨说,“现在只要网上预约好号头,按时间来看病,病史也不用打印,手机上直接能看到,绑定的医保卡付完钱就可以取药,省时间、少跑路!”

    据吴炅副院长介绍,肿瘤医院通过多个智慧医疗场景建设,聚焦既往患者就医痛点,让数据“多跑路”,缩短患者就医时间,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在精准预约挂号系统上传检验检查报告,经过智能分析比对,符合指证、亟需手术的患者将获得“绿色通道”;门诊病史电子化、诊间支付等系统应用升级,患者“动动手指”即可完成付费“零排队”,提升诊疗效率;互联网医院让肿瘤患者足不出户完成专业咨询……

    “数字化转型明显改变了既往患者的就医模式,患者就医更便利,医生也从中获益”,郭小毛院长表示,“智慧系统的辅助,让医生能够获得更及时和精准的诊断信息,进而能够给出更规范的治疗方案。医院还将在更多场景中拓展数字化应用,提供更多让广大市民可感、可知、可及的智慧医疗服务。”郭小毛院长说。

    科学研究“反哺”临床

    科研成果让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肿瘤医院是全国肿瘤诊治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样肿瘤医院的科研产出近些年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陈震教授介绍,医院从2010年国自然立项总金额的4427.1万元到2020年立项总金额达到18260.5万元,医院的科研立项“数”和“质”均呈现“齐飞”态势。

    “我们的临床科研成果并不是为了一纸论文而从事临床研究,我们的众多科研立项聚焦肿瘤诊治领域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许多研究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重大突破,最终让患者获得生存获益以及生活质量提升。”郭小毛院长说。

    在乳腺癌诊治领域,三阴性乳腺癌被称为“最毒乳腺癌”。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并提出分型标准,对这群患者实施分类而治,获得了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双突破。在门诊,邵志敏教授一句“我们对三阴性乳腺癌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案和疗效,你要乐观一点,不要害怕”,让众多哭哭啼啼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泪水中闪烁着希望和期盼。

    作为开展宫颈癌保育手术全球最多的一所医院。吴小华教授团队在确保肿瘤安全性和提高妊娠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技术革新,使得“复旦肿瘤”宫颈癌保育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8.6%。团队攻坚克难,根据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制定了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复旦标准”,扩大了患者受益群,并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收录并推荐。

    在肿瘤医院,科研反哺临床的成功实践数不胜数。医院2021年启动了十个大学科团队建设,旨在通过“定目标、压担子、重成效”的方式,让临床与基础有机结合,让研究者的预期成果更多关注临床实践和患者获益。“我们做科研目标就是要提升疾病诊治疗效,这是科研的初心更是每个医生的使命。”郭小毛院长强调。

    从一克镭锭到横跨浦江

    诊疗新理念新技术惠及患者

    记者从本次论坛获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前身中比镭锭治疗院20世纪30年代在国内率先拥有一克镭,而就这一克镭已经达到了当时国际镭锭治疗的标准,使中国癌症治疗技术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如今医院已经横垮浦江,形成徐汇院区、浦东院区和质子重离子中心“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

    在浦东这块有着“创新、开放”基因的沃土上,医院副院长虞先濬教授指出,医院浦东院区2019年的落成启用也并非只是医院整体空间的扩展,更多的是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除了医院一直倡导和践行的肿瘤规范诊治,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实体化运行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拥有多学科综合病区、多学科门诊以及I期临床病房。

    2年来,邵志敏教授、虞先濬教授、叶定伟教授、蔡三军教授、吴小华教授、杨慧娟教授、吴炅教授、陈洁教授、嵇庆海教授、王鲁教授率领的诊疗团队,先后在浦东院区开设了各自诊疗特色的多学科门诊。“多学科门诊的出现,免去肿瘤患者和家属来回奔波多个科室寻求一个方案的困境。”郭小毛院长说,“多学科门诊的模式,大大节约了患者的就医成本,一站式解决患者诊疗问题,第一时间给出最优方案;多学科综合病房则实现了多学科力量的资源整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