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处置过重,并不是多好。 而王文处置藩王不法事,估计不少藩王都不好受。 朱祁镇也是乐见其成的。 反正该给的暗示,都已经给了。你们做不做,却是你们的事情了。真以为朝廷对你们没有办法。该敲打也是要敲打的。 朱祁镇自然给批了。 只是空缺的左都御史,一时间朱祁镇却找不到人来。 朱祁镇想将他的讲官过了一遍。 从宣德年间,到正统四年,给朱祁镇讲过课的人,一共有十几位之多。但是朱祁镇真有印象却只有两位,一个是李时勉,一个是王直。 因为在正统元年之后,朱祁镇将四书五经读过之后,对上课就有一种厌恶情绪。 很简单,朱祁镇内心之中各种观点都已经定型了。之前听讲,是想了解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想法与观点。 否则双方在朝廷上争论,吵架都吵不到一起去,那有多尴尬。但是朱祁镇可没有想过成为学究。故而除却资治通鉴等讲史的课程,朱祁镇能推就推,即便不能推,也就只带一个耳朵去。 反而将精力,放在朝廷之上。 对朝廷之上各方势力的分析。 听课不认真,对这些讲官只有一个印象而已。真到了需要用的时候,却不知道该用谁是好了。 朱祁镇暗暗有些懊悔。 因为这些讲官,天然是皇帝的班底,朱祁镇自己没有把握好。 “就李时勉吧。”朱祁镇心中暗道:“李讲官在广东已经好几年了,新安县开港一事,也弄得差不多了,不管是论功行赏,还是进一步开海,总要有一个说法了。” 于是,朱祁镇就在奏疏上,圈定了李时勉的名字, 算起来李时勉的资历是决计够的,名声威望,那是海内敬仰。担任左都御史,谁也挑不出错来。 随即朱祁镇又看见了,张辅的奏疏。 又是请开武学。 在王骥临行之前,写过武学章程。朱祁镇已经示意通政司,传给各大臣。让他们出一个意见,只是在王骥离京之后,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这一件事情就搁置下来了。 而就在现在风声又起,朱祁镇顿时觉得时机成熟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