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杨士奇说道:“好说。好说。” 张辅在内阁之中,更多的是象征意义,真正的以备咨询。所以他的事情并不多,直等麓川的战报,只是算算时间,孟瑛估计还没有走到云南。 所以也不在文渊阁久留了。 等张辅走后。 杨士奇将杨荣,杨溥,胡濙都叫到自己的值房之中。 所以的值房,就是办公室。 地方不大,也算是套间,外面是书桌书架,里间就有一张床,可以让人休息。 如果遇见了什么特殊事件,大学士也是要在这里值班的。 比如皇帝病重,几个大学士有一个算一个,一般都住在这里了。 四个人进来之后,杨荣先按捺不住了,说道:“张辅,他是什么意思?觉得而今还是太宗皇帝在吗?” 杨士奇亲自端了茶水,给三人满上,说道:“张辅是什么意思?不好说,但是大内那一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才是问题。” 胡濙沉吟片刻,说道:“经筵制度,断不可废,如果陛下仅仅让襄王在北京有一个读书的地方,自然好说,但是这大本堂,真要为大本之处?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杨溥说道:“不错,这一步万万不能退的。” 杨士奇当然知道这一件事情重要性。 毕竟这个制度,乃是杨士奇一手建立起来的,就是为了让皇帝接受儒家教育,让皇帝亲近儒臣。 而这些讲官都是翰林出身。与皇帝朝夕相处,将来皇帝登基之后,自然也会受到重用。 甚至可以说,明后期铁律,非翰林不得入内阁。就与经筵直接相关。 因为担任皇帝讲官的大臣,都是翰林院出身。这些人又有大概率被重用。这才有了翰林清贵,坐冷板凳二十年,一朝入阁天下知。 而进翰林院,却与科举之中的名次,直接有关系。 也就是说,科举之中,你是一甲前三,还是二甲,还是三甲同进士,直接确定了,你几十年之后,宦海沉浮的终点。 当然也有不少人打破这个潜规则,如海瑞等人。但是总就是少数的。 这才是真正的一考定终身。 杨士奇到没有想过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有这样的弊端,但是他设计这个制度初衷也完美的实现了。 那就是将皇帝教育控制在手中。 明代皇帝大多是认同儒学的,不会向太祖皇帝,明面推崇理学,其实是拿来用用而已,也不想太宗皇帝,干脆就是一个武夫。 即便最荒唐的正德皇帝,在面对杨廷和的时候,也是非常有礼貌的。 正因为这一件事情如此重要,即便一直以来明哲保身的杨溥,不太爱说话的胡濙,也不能在这一件事情沉默了。 皇帝亲近勋贵是近忧,以大本堂体制代替经筵,乃是远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