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迫不得已-《最终诊断》


    第(2/3)页

    新型隐球菌是世界范围分布的腐生真菌,可在土壤和有机物抛弃物中分离出。50%的鸽子栖息处能分离新型隐球菌者。鸽粪便中虽有大量该菌生存,但鸽本身从不造成临床感染。此外,该菌亦可在水果、牛奶、土壤、黄蜂巢、某些草和植物或人的皮肤和粘膜上发现。

    隐球菌是条件致病菌,接触鸽子排泄物是发生新型隐球菌病的主要原因,但只有当宿主的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因此,该病常见于全身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衰竭性疾病时,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结节病、结核病、糖尿病、肾病及红斑狼疮等。

    新型隐球菌不产生毒素,所以只诱发极轻微的组织炎症反应。其荚膜多聚糖是至今发现的主要毒性因子。荚膜的存在能阻止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吞噬细胞的吞噬。患隐球菌病患者可产生抗隐球菌抗体,但此种抗体在宿主防御机制中的确切作用尚不了解。

    临床表现

    1、新型隐球菌CNS感染发生在所有年龄组者,但以30-6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本病通常起病隐袭,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急性起病仅占10%,进展缓慢。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的病人,5%-10%的AIDS病人可发生隐球菌性脑膜炎。几乎所有的病人均有肺部感染,但由于症状短暂、轻微,临床易被忽略。

    2、多呈亚急性。临床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典型的表现包括低度发烧,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状态的改变,精神混乱、易激动、记忆力障碍、行为改变、嗜睡、和颈项强直;少见症状有视觉紊乱(视力模糊、眼球后疼痛、复视、畏光)。约15%患者可无脑膜炎的临床症状出现。部分患者临床首发症状可表现为精神障碍如烦躁不安、人格改变、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为主、或继发于脑积水的颅内压增高和视**水肿、颅神经瘫、小脑受累的症状和体征,癫痫发作,甚或偏瘫和失语。少数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可毫无症状。

    3、表现为脑膜炎的首发症状为间歇性头痛、呕吐及不规则低热,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及Kernig征是常见症状,也可见脑神经损害、意识障碍、痫性发作及精神障碍等。但发热仅出现于半数病例,头痛可变为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

    4、大多数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如视**水肿及后期的视神经萎缩。由于脑底部蛛网膜下腔渗出明显,常有蛛网膜粘连而引起多数脑神经受损症状,常累及听神经、面神经及动眼神经等,也可因脑室系统梗阻出现脑积水,脑膜血管病损可造成各种中风综合征。

    5、CNS新型隐球菌感染除造成慢性脑基底脑膜炎外,尚可造成遍及全脑的隐球菌结节,此结节由丛集的新型隐球菌组成,具有很少的组织炎性反应。这些隐球菌结节可大至肉眼即能见到,或小至只有显微镜方能查见。隐球菌丛集于视神经可造成视神经萎缩;较大的隐球菌结节虽可出现颅内占位病变的症状,但也可无症状,只有头颅CT检查才能发现。偶而隐球菌结节可在脊髓、脊髓硬膜外或硬膜下,甚至可在脑室内形成。

    6、本病通常呈进行性加重,平均病程为6个月,偶见几年内病情反复缓解和加重者。大多数患者预后不良,未经治疗者常在数月内死亡,但个别患者也可自愈。

    诊断要点

    1、症状及体征:见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发现一般符合慢性淋巴细胞膜脑膜炎的表现。腰穿压力增高,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一般介于15-35mg,脑脊液呈现轻度或中度白细胞增高,介于50-600细胞/mm3。多数患者少于50个细胞。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

    (2)微生物学检查:

    脑脊液中检出隐球菌是确诊的关键,脑脊液经离心沉淀后沉渣涂片做印度墨汁染色,隐球菌检出率可达30%-50%。

    Sabouraud琼脂培养基培养或动物接种发现隐球菌也具有确诊价值。墨汁染色需至少3-5mlCSF离心,取沉淀液涂片染色,应整个涂片全部查遍,因隐球菌一般很易被漏掉。培养需大量CSF并应反复多次进行。

    当乳胶凝集试验查抗原、CSF墨汁染色和培养直接发现隐球菌皆失败不能诊断时,神经系统外的体液或组织取样培养则具有重要价值。尿培养价值最大,其次是血、便、痰、骨髓和皮肤的涂片和培养。

    (3)免疫学检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