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内部管控-《最终诊断》


    第(1/3)页

    ,

    【刚到家,赶文赶文~~】

    (疫苗接种迎来高峰)

    3月18日凌晨,西安市第八医院隔离区一名检验师刘某确诊为****病例(普通型)。而此前,刘某已完成2剂新冠疫苗的接种。

    昨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中疾控正在进一步了解核实相关信息,包括预防接种史、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发展过程等相关信息。

    接种疫苗后,为何还会感染?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新冠疫苗接种后又感染新冠病毒,有许多可能性。

    从疫苗的原理说起。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所有类型的疫苗都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当人体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病毒或细菌等)后,这些记忆细胞会监测和识别到相应的抗原,产生抗体来攻击、消灭它们。

    在这里,抗体产生时间和产生的滴度(水平)都很重要。

    通常来说,人体在疫苗接种几周时间后才能产生抗体。所以,即便已经接种了新冠疫苗,但如果机体在还没有产生抗体的时候就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那么疫苗是无法消灭病毒的。

    当然,除了时间的因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昨日接受央视新闻时指出,另一种可能是,打了两针疫苗后,抗体滴度不够,可能需要补打第三针。

    第二个需要被解释的误区是,疫苗效果本就是一个统计性结果,不具备单一个体的结论性。

    以国药疫苗为例,往期论文数据显示,在接种第二针疫苗第42天,所有的疫苗组受试者体内都能测出中和性抗体。但是在接种首针疫苗的第28天,数据并不是「一概而论」的:≥60岁的志愿者中,低剂量疫苗组的91%、中剂量疫苗组的92%、高剂量疫苗组96%的受试者能测得中和性抗体,即依然有小部分人无法产生抗体。

    同样地,在1月29日强生Ad26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公布的III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数据里,共有43783名受试者入组,中期分析中468人感染了新冠病毒。

    实际疫苗接种的过程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疫苗效果落实到群体,确实会存在「不能被保护到」的个体。

    针对这次西安检验师已接种疫苗却发生感染新冠病毒事件,王华庆也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国外目前已用的疫苗上市后评估结果看,在接种疫苗后,仍有个别人发生保护失败的情况。」

    另外,高福也表示,「少数人属于新冠疫苗接种『不反应者』,由于新冠疫苗刚刚开始接种,不反应人群的占比还没有统计出,这也是一种可能。」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事件里,疫苗的作用还会受到保存、存储、运输的影响。检验师也本就暴露在一个高风险环境下,这些也都是需要被关注的其他因素。

    不能「人人安全」,为什么还鼓励接种?

    截至昨日24时的数据,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已经到达7495.6万剂次。这是一个持续增长的数据。

    但既然疫苗不能保证人人安全,为什么还要鼓励接种?其实又要回到疫苗的作用机制。

    前文,我们说到疫苗的原理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抗体等免疫因子,从而达到保护的效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宁毅告诉丁香园,「对百姓而言,可以接种任何新冠疫苗,毕竟降低了超过50%的感染几率,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控制了重症、住院和死亡。」

    而更广义地来讲,当我们在讨论有效性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在讨论个体,而是在讨论群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