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花瓶,不只是花瓶-《最终诊断》


    第(3/3)页

    近6年来,随着对PD发病机制、病理过程、临床表征、生物学标志、治疗靶点等认识的不断进步,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协会(MDS)、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加拿大帕金森组织等均对既往的指南进行更新。

    基于国际上最新的指南及当前药物临床试验结果,第四版中国指南也对多个药物的循证证据进行更新。例如,在PD早期疾病修饰方面,最近6年间更新了众多相关研究结果,有的已被证实无疾病修饰作用,如普拉克索(PROUD研究);而有的尚需进一步验证,如雷沙吉兰(研究)、罗匹尼罗(REALPET研究),这些均已引入新版指南。还有更多的循证证据变化,值得大家去探索!

    总结

    总体而言,《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依据并借鉴国内外近年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循证推荐,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从治疗方法、药物应用、治疗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引入等方面做了全面、细致、深入的阐述,并根据临床症状特点更新了实用的起始治疗和后续添加治疗的具体用药途径,对规范和提高我国帕金森病整体治疗水平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朱晓冬教授点评

    随着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数量逐年增长。根据目前资料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患病率为男性1.7%左右,女性1.6%左右,多数患者在50岁到70岁之间发病,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有可能达到500万。

    为了更好的控制帕金森病症状,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委会全体专家共同努力下,2020年第四版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成功发布,该指南的发布为广大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南推荐,在治疗理念、治疗方法、治疗技术方面为帕金森病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了更前沿的治疗选择。

    新版指南在治疗原则方面强调了多学科诊疗模式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提出建立涵盖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心理、神经康复以及全科医学科在内的多学科诊疗中心是帕金森病未来治疗模式的推荐,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基础上提出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心理疏导、运动康复、照料护理等对帕金森病患者多方面的治疗方式,系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在药物治疗方面,新版指南对帕金森病的单药和联合用药治疗、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的处理提出了更加详细的方案和流程。同时强调帕金森病需要终身治疗,要注意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个体化药物选择;在非常受关注的左旋多巴使用时间方面,新版指南提出“早期并不建议刻意推迟使用左旋多巴”这一观点,同时建议在控制症状基础上尽量选择较低有效剂量的左旋多巴,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在症状波动方面,增加了“开关现象”这一棘手症状的处理建议;在睡眠障碍方面,RBD治疗增加了褪黑素选项,强调氯硝西泮有增加跌倒风险可能,日间嗜睡方面建议可以尝试应用司来吉兰处理,失眠方面,强调了缓释剂型的应用;感觉障碍方面对疼痛的处理给予了更加详细的处理建议,包括骨骼肌肉疼痛和神经痛的不同处理意见;在精神和认知方面增加了冲动强迫行为治疗的详细建议,包括冲动控制障碍、多巴胺失调综合征以及刻板行为的治疗方法等。

    在新药方面,阿扑吗啡、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缓释胶囊、沙芬酰胺、唑尼沙胺、奥匹卡朋、伊曲茶碱这些国内尚未上市药物也纳入了指南推荐之中,增加了患者的选择;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指南还纳入了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移动设备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帕金森病评估、治疗、患者教育和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内容,使指南更加贴近前沿;同时在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方面也做了更新。

    由此,2020年第四版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的推出为神经领域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依据,对于提高我国帕金森病整体治疗水平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衷心希望广大帕金森病患者能够得益于指南中新的治疗方法的应用,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家人的照料负担,在与帕金森病的抗争中得到更长久的获益。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12):973-986.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6):428-433.

    [3]苏闻,陈海波.传承经典,与时俱进,规范和提升帕金森病整体治疗水平:写在《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发表之际[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12):969-972.DOI:10.3760/-20200721-00552.

      


    第(3/3)页